余姚市精武体育会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入会须知 | 携手精武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精武文化 精武拳技 赛事活动 非遗传承 世精会专题 光荣榜  
试论太极拳的九个度_余姚市精武体育会·CHINWO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精武文化 > 精武研究 > 课题论文  
试论太极拳的九个度
作者: 点击数:1380 加入时间:2012/10/5 字体:  
太极拳一问世就具有高深的技击艺术和良好的健身养生功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极拳,它是以祖国古典哲学太极阴阳为纲领,在技击上以兵学理论为母体,具体内容以传统拳术为基础,以道家养生修炼要旨为核心,结合导引术和吐纳术为一体,并在养生中又运用中医理论为攝生大法,其中汇聚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今天就太极拳健身养生,结合练拳和理论学习分“九个度”谈谈自己的体会。本人学识有限,不当之处请大家斧正;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一、缓慢均匀的速度
《太极拳解》中说:“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
太极拳是动静结合的拳,在打拳时动得缓慢,静静地在做功。出脚落步象猫走路,轻轻的、慢慢的怕被老鼠听见;先是脚的一部份落地,逐渐全脚掌着地,再接着身体重心好像泥沙流那样松沉地移向落地的脚。形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小心翼翼地移步。太极拳要求节节贯串,只有速度放慢才能去体会。身手的运动要象抽蚕丝那样轻柔均匀细腻,如突然一快丝就会断,练太极拳这个丝是不能抽断的。
动作缓慢均匀有利于人体内外放松。有利于呼吸绵绵,呼吸深长使内脏得到良性按摩,加强吐浊纳清,进而还鼓荡内气,疏通经络。有利于心神安静,心静神舒能养脑力、养神经、养灵性、安五脏。有利于气沉丹田,气沉丹田能步伐稳健,培育元气,和畅气血。还有利于落实太极拳对身体各处的各项要求,如:“虚领顶劲”、“含胸抜背”、“虚实转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节节贯穿”等。慢容易均匀难,均匀是关键。缓慢均匀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为在太极拳每一个招式中包含丰富的内容,而拉开较为宽松的时间能让练拳者的心意落实。我们练太极拳不是为了慢而慢,而是有实际内容的。太极拳注重的是内练。
缓慢均匀的运动之后使人心平气和,渾身舒畅。冯志強老师说:“慢练为养” ,事实确实如此。黄性贤大师说:“要知健身益寿,须知养气养血,而养“气”着重一个“慢”字;养“血”着重一个“松”字。……快速则伤气,紧张则伤血,气血两伤,命在旦夕,还说什么益寿延年?”以前我练外家拳总感到身体好象干重体力活,运动量大,身体常觉疲劳。后来结合太极拳练习,就明显感到轻松了。正象李雅轩大师所说:“太极拳运动是力的积蓄,而不是力的消耗;是收入,而不是支出” 。当然,有的流派如陈式、趙堡是要求快慢相间、踨跳发力的。太极拳的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要求慢的门派,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练拳不同的阶段,速度可适当调整。并要注意慢而不滞,圆活流畅。
二、松柔轻灵的力度
《太极拳解》中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拳经还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
练太极拳要松柔,“为道日损” ,逐渐丢掉僵硬的习惯用力,局部用力;动作要轻,反应才灵。
祝大彤老师说:“松柔是太极拳的拳魂” 。气功健身讲究 “松、静、自然”三大法则。太极拳是气功导引术,同样把“松”作为非常重要的原则。有人把太极拳的松分为五个层次:即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形体的放松,可使气机畅通,无运动代谢的积累;做每一个动作时都要用意不用力,即“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关节灵活,神经灵敏。“这样气血日日贯输,周流全身,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气(劲)” (杨澄浦《太极拳十要》)。松柔培养出来的内气是先天真气,有益于健康长寿。
呼吸的放松,可使其自然深匀,无憋气局促;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 呼吸自然、深长、匀细有推动气血流动、激发内气鼓荡、加强纳清排浊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心静。膈肌升降幅度增大,对腹部的器官起到柔性按摩。胸背肌群活动增大对所在经络穴位起到输导作用,背部腧穴直接连着脏腑,所以对脏腑起到振奋、疏通和调整作用。有研究表明:动物通常可以活到发育期的七倍,而人类却只有三、四倍,其原因是胸式浅呼吸大大限制了人的肺活量。
内脏的放松,利于协调司职,无紧涨瘀滞。内脏引起紧涨、失调,中医认为原因不外是外伤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伤。如七情过度首先是引起气机失调,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饮食过量肚腹就会饱胀难受,人一生气则肝气郁结。内脏通过意识放松,能释放各种病因所带给内脏的压力,气机流通加强,紧涨得到缓解,脏腑得以调整。
精神放松,可使心静如水,大脑减少或无杂念干扰和精神压力。道家的《金丹真传》中说:“大道全凭静中得” ,国家武术院前院长徐才认为:“久练太极拳益智是一大功效”。科学研究也证明:太极拳锻炼能增加大脑神经内核糖核酸的含量,含量越多蛋白质合成越快,这也就意味着接受和记忆功能的增强。2011年中央首脑机关也成立了太极拳协会。还有,许多人因病练拳,精神上常被病所压着,精神放松也包括放下这个疾病的包袱,把太极拳当作最好的医生和药物,实践也证明这种心理状态非常有利于身体康复。如工作压力大,也当如此。
动作的松柔,行拳舒畅圆润,无僵硬拙力。薛扶民、许廷森研究发现:剧烈、急促的无氧运动会产生大量的丙酮酸、乳酸等酸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无法像有氧运动中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那样可以随呼吸完全排出体外而只能滞溜在肌肉中。所以会出现肌肉酸痛和“板结”现象。还会对经络形成淤塞,加快人体器官与组织的磨损、老化,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一般体育形式的有氧运动,微观代谢仍是以异化代谢为主,虽然不能排出和降低已沉积的乳酸,但也不产生新的增量乳酸,不会对人体组织形成新的“板结”现象;太极拳运动微观代谢是以同化代谢为主,既不产生新的乳酸,还能排出和降低已沉积的乳酸,改善人体器官与组织的微结构活性,消除人体器官与组织“板结”状况,疏通经络,修补与重建人体机能。当然,无氧运动对人类健康也有积极的意义。
松是手段,柔是目的;柔是后天返先天的重要标指。老子说:“抟气致柔,能致婴儿乎?” 人体在婴儿时是非常柔和的,而人到死后身体就僵硬了。真正达到了松柔,体内先天之气就会活跃(这个先天气的作用有点象干细胞)。唯有松柔才是正确的修炼方向,唯有松柔才是通向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要松而不懈,拳架要正确,气势要“饱满圆撑”。太极拳是阴中求阳的功夫,练到一定阶段柔中自然寓刚,刚为一个小点,又称“绵里藏针”。记载杨澄浦先生散手时的手臂是“松软软的,沉甸甸的,重砣砣的” 。
“轻灵”其实是转换好虚实与神气收敛,虚实转换好是基础,做到神敛气聚、虚灵顶劲才会轻灵。轻是过程,灵是目的;象《太极拳论》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轻灵对筋骨、神经、大脑是非常有益的。要做到轻灵,首先要提起精神,拳经说:“神似捕鼠之猫” 。使大脑进入练拳的振奋而内敛的状态,这样病灶在大脑中的兴奋区自然得到抑制,正气压倒邪气。在坚持太极拳的练习中,病痛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身上的轻灵和敏感是功夫提高的关键。轻灵与呼吸、虚实、中正、开合、用意有关。一般来讲:吸、虚、合、动皆为轻灵,反之为沉稳。太极拳练到层次高后是讲究柔中寓刚、面柔点刚、轻灵沉稳随意而至。
三、圆转和谐的幅度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正功解》说:“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又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
太极拳是:“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以腰带动四肢的运动。形容“形如搏兔之鹘” 那样盘旋不停,各关节的活动要“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如足、膝、胯的旋转伸缩,手腕内旋外翻和肩肘的伸屈划弧画圆,四肢的局部运动又统一于腰脊的虚实转动,脐轮转圈,丹田磨气。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未有不能化也,气未有不能到也”。
盘架行拳,内旋外转;手如行云,松柔舒卷;足似流水,轻稳转动。
圆弧缠绕,绵绵不断;气血流动,源源不息;周而复始,循环不滞。
圆弧运动,贯性省力;内缠外缠,上翻下转;内劲柔劲,随机而变。
圆弧旋转,舒适享受;平圆立圆,斜圆侧圆;随招而变,环中套环。
公转自转,大转小转;节节贯串,富有趣味;通关过穴,意气相随。
天体星球,皆是圆转;机械运动,亦多如此,历史发展,亦呈螺旋。
圆转运动,自然规律;道法自然,养生准则;招圆式方,武术常规。
太极拳的动作为什么要走圆弧?走圆弧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圆弧运动的圆心是腰。从中医角度来看,“腰如车轴”活跃了人的先天之本肾的功能,因腰为肾之府,肾为生命之根。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这样还养了脑,古人说:“若要不老,还精补脑” 。所以练太极拳能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如幼年时体弱多病的吴图南,连名医都感到棘手,9岁起学习太极拳,以后身体逐渐健壮,还活到106岁。同时,腰腹的转动和丹田内转首先使消化器官得到良性按摩,后天之本的脾胃功能得到改善,营养吸收增強了,气血得到补充,达到后天养先天。腰胯的圆转运动对一些妇科疾病也起到改善康复的功效。所谓“妙手一着一太极” ,就是一有动作就打一个圆圈,这个圈是阴阳两股气的混合,浑然一元,绵绵不断。太极拳是“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整体运动(杨澄浦语)。它运动的幅度是先求舒展,后求紧凑;所谓“精练己极,极小亦圈”。拳架的高低也是因人因时而异的。但太极拳的圆弧运动不是跳舞那样随意一带而过,而是从开始到中间运行过程,到最后终点始终都有意的存在,即使式完劲到了意还跟着,神还照着。
四、中正安舒的气度
形不正则气不顺,外形以身法为第一。《十三势歌》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十三势行功要解》说:“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
所谓身体中正就是不挺胸弯背,不左右歪斜,要保持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成一直线。要做到身躯正直还要结合用意和呼吸。
尾闾中正下盘稳定,动作轻灵;中正提得起精神,心安神舒;中正才能上下对抜,节节松开,敛气入骨。做到虚灵顶劲了,头部以下都能放松顺随中正,达到上灵、中空、下稳。对老年人起到调治弯腰驼背、胸背不适。
“沉肩垂肘”帮助“气沉丹田”。“含胸拔背” 主要在于“拔背”,不但领起、领直了脊柱,还帮助了顶头悬;“含胸”我理解:一是太极拳的动作两手常在胸前运动,胸被两手包涵着;二是气汇膻中,胸前有气围着,胸居其中。当然胸部要舒松自然,利于气沉丹田,激荡气机。
“松腰敛臀” 。腰为气机、动作的主宰,要松、直、活。《拳论》说:“刻刻留心在腰间” ,只有松腰才能自然灵活、虚实变化、上下贯通;四肢的运动皆由腰来带动,如腰没有放松,则两足无力,下盘不稳,上下也不能相随。臀是不能外厥的,自然向里收敛,所以太极拳前辈叫“敛臀”,又叫“溜臀”;一是使腰部松顺,二是使腹部充实团聚,有利于内气的运转,利于技击的化劲、放劲。加强横膈肌的运动,使腹部大小肠、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获得松柔地运动。
只有身体中正了,才能放松、舒服、轻灵、圆活、平稳、周身相随。中正又是心神意气安泰舒坦的反映,反之,安静放松了也会促进身体中正。做到“中正安舒”拳势才能气魄雄壮,庄严端肃,才有气势虚灵,神明感应。
五、对称呼应的涨度
《太极拳论》说:“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
上与下的对称,总的体现在“提顶沉气” 中,前与后的对称主要体现在“含胸拔背” ,左与右的对称,则体现在“沉肩垂肘” ,内与外的对称,总的体现在“意气君来骨肉臣”。对称的劲在太极拳里有人称“抽丝劲”,其实就是意气的作用,在心意的主导下肢体伸展相配合,产生的一种对拉对拔的内劲,从而使关节、韧带、肌肉松开,意照全身,经络疏通,气血流通。在内,则身体自然会产生一种舒畅空松愉悦的感觉,所以人们感受练太极拳是一种享受。向四周涨开,中间就有空松的感觉,这就是“中空道通”。
趙堡太极拳第二代宗师邢喜怀曾说:“妙者‘一’也,其窍者‘中’也” 。有中间才会有对称的两头,才会有四周;而中间这个窍就是丹田,神注其间,日久就会有天地人合发的“混元一气”。养得“混元一气”才有涨度,才能对拉对拔,才能分而为阴阳,才能“化则无穷”。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上下、前后、左右的对拉对拔要靠内气鼓荡,向对称呼应的方向涨开,好象气球,并富有弹性。利于身体阴阳平衡、升清降浊、内外贯通。张志明在《拿住“放”字练松功》里讲:“放开、撑圆、膨胀,都是放松的表现,是由‘骨顺肉坠地放下’引起的” ,还说:“练拳放开,不仅指肢体舒展饱满,八面撑圆,而且指宽松身心,放开胸怀,扩大包容,加深涵养,是从肢体到精神的全面修炼。”
丹田本有先天之气,我们练太极拳时先把心意从“降宫”降入丹田,心肾相交、相合,元气得养。这就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首讲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 这里的“分”就是向四周运动,一动则分岀阴阳、开合、主次、上下、前后、攻守、虚实等 。当然有放有收,收放结合才为太极。
六、神敛气沉的角度
《太极拳论》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十三势说略》讲:“气宜鼓盪,神宜内敛。” 又说:“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说:“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
太极拳的眼神不象外家拳那样炯炯有神,它虽要顾外面还要内视,以达到养气蓄神、意到气到的目的。“练拳是充电,不是去照射”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太极拳是内家拳,以内练为主,所练在“神”,没有“虚灵顶劲” 、“尾闾中正”精神就不能提起。“神返身中气自归” ,太极拳是通过神意内敛,达到聚气养气用气;以静练气,以松练体,逐步将显露於外的刚劲,引藏於内。太极拳的用“意”先是用思想练拳,而后用习惯行拳,用心意照之。同练拳过程中排除杂念收住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思想统领全身,使每一个拳式都按要领规范地进行,后者是练拳时守住思想不走神。所以太极拳家李雅轩提出:“思想要像一盏灯满照全室一样地照满全身,达到‘气遍周身不少滞’” 。把神意的能量留在体内,落实拳理,如松柔、轻灵、中正、虚实等。中医认为年过四十,阴气减半。阴虚必然阳气上越,所以人到一定年纪容易发生高血压、头晕、心脏病、失眠、气喘等阴虚阳亢的病症,我们气沉丹田古代丹家叫“红日沉海底”,能够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培补元气。“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只有神内敛,才能气鼓盪。练太极拳讲究“沉稳”,“松沉”地练拳促进了心静专注,不浮躁、妄动。《打手要言》说:“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 所以,“三高”人群是很适合练太极拳的。
人体是一个耗散性的结构,虽经常补充能量,但每时每刻在消耗我们的元气和精神;有时还过度消耗。我们把精神内敛就是要减少消耗,并把这个精神用于体内培育元气、疏畅气机、排除浊气、补充正气;使病残细胞得以修复,甚至重建。尤如一个国家连年战争,国力易衰,而和平年代,全国上下专注于建设,就会民富国强。张肇平在《论太极拳》中说:“养生之人,劲不外发,并以此劲合于筋骨血脉之中,又与六神合为一体,进而与天地之电能合一,所以可以练成金刚不坏之身。”
神意内敛静心练拳,是排除内外干扰心神得到安静的一种好方法。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 。太极拳是动中求静,动静结合的拳。静是养,可生神生气;静通天地宇宙万物,可与大自然交融,获取强大的能量,换得无限的生机。
但我们打太极拳不可咪着眼打,或是没精打采的打,眼神还是要专注一方的。王培生老师讲:“神顾外,意守内” ,“神意不同处”。从养生角度讲,练拳也是个增加与大自然交往,排出病浊之气,吸收宇宙能量的过程。
七、阴阳配转的合度
老子曰:“万物负阴抱阳” ,《周易•系辞上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陈鑫在《太极拳图书讲义》中说:“一阴一阳之谓拳” 。
观天地万物,阴阳都在不断地转变,自然界如昼夜的变化(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四季更替(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人体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节,如天热出汗把多余的阳气散发,天冷肌肤收缩把阳气潜藏;白天做事阳气在外做工,晚上休息阳气内敛养阴。人体阴阳的分配、转换不当则成疾病。如《灵枢•论疾诊尺篇》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治疗原则亦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中医治病以阴阳平和为原则,补不足、泻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太极拳也不离阴阳的转换,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阴阳的分配、配合与转化、交换的内容包括开合、虚实、呼吸、内外、动静、刚柔、快慢、进退、伸屈、上下等。在太极拳健身活动中,阴阳转换就是调节、互济,从而使人体的寒热、虚实、内外得到自然调整协调,身体得以和谐、健康。太极拳的健身运动是通过动中求静、曲伸开合、虚实转配、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等方法达到“阴平阳秘”的健身治病效果。从太极拳技击讲,转换就是虚实、攻防、刚柔、进退、开合的互换互济。
《拳经》说:“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 我们练太极拳首先就要去做动作,动作中的伸、进、呼、丹田劲贯四梢为开为阳;屈、退、吸、四梢劲复归丹田为合为阴。太极拳是内家拳,以内练为主,必须意识、呼吸、动作等密切地结合,并讲究“劲由内换” 、“内气潜转” ,“里边不动,外边不发” 。如:“左野马分鬃”,在右腿屈膝负重,左脚点地,双手上下虚抱时,身体松沉,吸气,这就是合,为虚、为阴,一合俱合,合中寓开;接着左足前伸,双手分开,身体上升前移,右脚蹬地,右膝渐伸,腰左转,呼气,这就是开,为实、为阳,一开俱开,开中寓合。合中有开,如吸气后胸廓的外撑,抱球时双臂的掤意等;开中有合,前足虽实但不全然占煞。还有开中有开,合中有合,如杨式六段单练中的“撤身捶”,在右拳出后是右弓步左手推掌,接着上左脚继续前推。总体上是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合就没有开,也就是没有无极便没有太极。
太极拳《虚实行功法》歌诀云:“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拳谚云:“拳不打功,功不打巧” , 巧者,虚实之理也。两人交手尤须分虚实,对手实发,我以虚接之,使对手感到击在棉花里。李亦畲的《五字诀》说:“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这不但是“实则虚之”,还以腰为轴,借力反攻。锻炼身体不但要虚实分清,还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不断地转化,这样练拳无不轻灵活泼。太极拳的一个动作往往是一个虚实的变化过程,如“闪通背”,开始是后腿负担身体重心为主,是实,前脚前伸脚跟点地为副,属虚;接着前脚逐渐放平,身体重心缓缓前移为实;后腿伸直,重心减少,为虚,后脚用意蹬地为虚中之实;当然也有重复变化的。这个弓步在健身锻练中重心一般为前七后三(姿势较高时约前六后四)。平时锻练虚实转换都是渐变的、舒缓的、均匀的,这对于保健治病是非常好的。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 的拳。为了获得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往往是先练静功,由静练提高自己的灵感,并使内气聚于丹田,再用意奔向周身,作用于动作,这就是“静中求动” 。若情绪不平静、思想烦乱,可採用动功,使思想逐步在注意动作要领、动作含义、意气的配合中,排除杂念,专注练习,达到相对静的状态,这就是“动中求静” 。
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通过“运柔成刚” 或“化刚为柔” 的劲力训练,才能步入能刚能柔,忽刚忽柔、变化莫测的上乘境界。“极柔软”能使全身松开,经络开啟,气血通畅。用意不用力,能保证意率气行。就可以获得“柔化刚发” 的能力。在健身中则加强了气血的流通和全身的协调。太极拳的练习是阴阳不断转变,又不断统一的运动;从而使人体的阴阳不断地调整、统一。
八、周身一家的精度
《太极拳论》说:“默识揣摩,渐至纵心所欲” 、《太极拳解》说:“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说:“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
太极拳是内家拳,练的是太极拳的拳理法则。如杨式太极拳的十大要领,武式太极拳的十三条要领等,尤其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歌》、武禹襄的《太极拳解》、李亦畲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等太极拳奠基性论述,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文采飞扬,练太极拳者不可不读。太极拳是个系统工程,各个阶段的要求也不尽同,就像老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李雅轩的高足张义敬也认为:“太极拳太细致、太深奥、太内向,思想方法简单者,每每只学得皮毛。”太极拳具有丰富的内涵,要靠老师教,还要靠自己钻研,靠不断地练,不断地悟,功夫是无止境的。
太极拳大师洪均生说:“太极拳虽属传统武艺,而理精法密,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 。这些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学好太极拳,就必须先入规矩,按照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去一一落实。由于太极拳的内容丰富、严谨、细腻,好象钟表的表芯一个齿轮紧扣一个齿轮,丝丝入扣。例如是否松、稳、慢、匀、圆、正、轻、灵了?是否节节松开又处处合住了?是否分清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何做到阴阳相济等等,太极拳每个动作需要形神合一,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完整一气。亦就是:“着着以意与气贯串之。” 太极拳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包含着全部的要领、许多的要求,所以初学者必须逐项落实。太极拳修炼每进一步就有一境,太极功夫无止境,太极拳是值得一辈子追求的拳。
默识揣摩的过程既是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心意内运的过程。就是初级通过调身,中级通过调气,高级通过调神的过程。练拳时内外、上下、周身协调完整一气是需要缜密地配合的,这样使心神、意气、内脏、筋骨、皮肉、性格、心胸、境界等均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说,太极拳是一个使身体整体提高的运动,具有平衡阴阳、调畅气血、扶正却邪的作用。它加强了正气,不但促进病残机体的康复,而且能使健康机体强壮长寿。
九、无物无我的高度
《授秘歌》讲:“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体透空(内外如一)。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磬(海阔天空)。虎吼猿鸣(煅炼阴精),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太极拳的各项要求按照拳理、拳法都己落实,练拳已到明规矩而守规矩、出规矩而合规矩,已经纵心所欲。这种拳的境界类似于气功的自发动功。太极拳是有为法,得法纯熟之后渐呈无为状态,无为久之出现无不为的功能。这时识神退位,元神主持。元神用事才能使体内的元精、元气发挥作用。身体自动进入“排浊气、采灵气、养元气、运用气” 的状态。只有大脑摆脱了内外干扰,人体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像老子说:“恍兮惚兮”。“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如醉” 。一代宗师杨禄禅练太极拳也得到了踏雪无痕的上乘功夫(出自《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
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的运动,身动心静。大脑要摆脱干扰,必须要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对社会对人的认识。唐代名医孙思貌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必须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提高文化素质。当然天天练太极拳也可以使自己的气机顺畅、心胸开阔、情志豁达,促进正确思想的形成。所以是“可以改变人的性格、气质,遇顺境不骄,处逆境不屈,热情奋斗,果敢有为,吃苦耐劳,救人济世,无憎无恨,无欲无贪,变成和平勇敢、正直无私的人。” (张肇平、杜飞虎《论太极拳》)
练太极拳到高级阶段是“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 ,也就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的境界。天地大人身,人身小天地;我们太极拳练到高层,与大自然静静地交流、交融,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天人合一,生机无限。
十、结束语
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作用,越来越被各国人们所认识。人们不但用来调节生活的快节奏,长期伏案的运动不足,美国还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太极拳防止老人摔倒,还用于宇航员提高体质等。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1.5亿人练太极拳。太极拳的确是很好的健身方法,周围许多练习的人不同的程度受益。我以前教太极拳时,曾遇一女青年,体弱多病,面黄肌瘦,愁眉不展,看上去与实际年龄要老许多。但学拳仅20多天,状态就明显改善,表现出睡得好,胃口也好了,面色也红润了,瘦弱也改善了,人也漂亮年轻了;大家深感太极拳健身之效。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十三势歌》),有诗为感:“时人钟爱太极拳,唯缺明师作掷笺;徒劳筋骨猿捉影,可怜无补费精神” 。具体修炼方法历来提倡身传口授长期跟随。如蜀中大侠李雅轩,追随楊露禅十八年,深得杨式太极拳之精髓。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历史产生过一批象“杨无敌”这样的太极高手。我认为太极拳健身养生还是当前和今后普遍的需求和现实的话题,也是我着重要讲的内容。武当张三丰说:“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十三势歌》也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
有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学武术太遗撼” 。同道们: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健身养生的法宝。吴图南大师说:“国术(太极拳)是真善美之体育” 。我们要按照步骤勤奋练习,使功夫早日上身;我们要学习太极拳的理论知识,被免产生瞎子摸象式的认识;在许多阶段需要好的老师指导,使自己不陷旁门、少走弯路,前面讲到“功夫无止法自修” ,主要还靠自己坚持练习,不断学习,不断领悟。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宏扬太极瑰宝,造福有缘同胞。
最后,祝大家练好太极拳,开阔胸怀,提高身心素质!
                                                     
余姚市精武体育会 符飞云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日初稿
二零一二年十月五日修改



Copyright © 2007 - 2011 余姚市精武体育会版权所有
世界精武联谊会成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浙ICP备08103200号
信息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