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精武体育会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入会须知 | 携手精武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精武文化 精武拳技 赛事活动 非遗传承 世精会专题 光荣榜  
太极拳与健身养生_余姚市精武体育会·CHINWO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精武文化 > 精武研究 > 课题论文  
太极拳与健身养生
作者: 点击数:1244 加入时间:2011/9/7 字体:  
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以古典太极理论为拳理,结合了古代的导引、吐纳之术,讲究意念引导动作。在练习时心静体松,气沉丹田,圆活连贯,周身一家,气敛神聚,“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恰似行云流水。为什么有上亿的人练太极拳?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 古人在创编太极拳时就已把目标定在益寿延年了,而把技击作用视为“末技”。大量实践证明:太极拳能调节阴阳平衡、畅通气血、舒筋活络、吐故纳新。由于显著的健身功效和优美的表演艺术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普遍欢迎。我对太极拳学习的体会是:松柔慢静运圆弧,升降出入转虚实;培气养神宽胸怀,修德合道乐长年。下面我分九点来讲。

    一、松柔慢练
    “松柔”是太极拳最大的特点。练太极拳必须全身放松,也包括心情;但手型身法要符合要求,松而不懈。有的大师形容:人的皮肉要象湿衣服挂在衣架上一样(骨髂关节也是节节松开的)。手脚的移动靠腰胯带动,太极拳前辈说:“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 ,稍加点重量手臂就有感觉的那种轻灵。用意不用力,意至气至;肌肉放松,血液畅通;这样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气(劲)。松柔培养出来的内气是先天真气,既柔且勇,有益于寿。而肌肉韧带所用的力属于后天之气,用多了反而伤身,所以许多运动员到后来都有伤痛。松柔轻灵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元气消耗,并且不会产生激烈运动(无氧运动)后的有害物质(丙酮酸和乳酸等)。身肢的松,也帮助了心静。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对健身养生十分有益,而太极拳运动是有氧运动中的极品。
    初学太极拳动作一定要慢,动作慢了便于检查出不顺随的地方和纠正错误。“慢练为养” ,有助于自然深呼吸的发挥,有助于增进肌肉弹性和韧性,以求形成外形松柔圆活,内里绵绵不断、周身一家的轻灵匀整。太极拳慢而均匀,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动中求静” 。只有慢练才能够使我们保持精神专一,劲气凝聚,达到形神、意气的平和。

    二、圆弧轻灵
打太极拳不管是身体还是手脚,动的路线不是圆的就是弧线,“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式式不离圈” 。实践证明圆弧运动不但利于实战,首先是利于经络疏通,气血循环。太极拳前辈说:“但打拳之势,人皆不知皆由太极而发” 。大家知道太极图就是外形圆,里面一条曲线分隔着阴阳鱼。打太极拳时,要求“腰不动手也不动”,或者说是以心使身,以身带手,也就是以身体中心带动四肢走圆弧。“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 ,身体的中心是丹田内气,(有太极拳家说练拳推手时要散出肩、腰、胯三道气圈)以意领气,以气催形。不管内气外形都讲究“圆满灵活”。周身相随的运动实际上练的是手三阳、手三阴经,足三阳、足三阴经,十二大经络畅通了,身体自然就健康了。中医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命意源头在腰隙”,腰的左右上下前后的转动活跃了先天之本肾的功能;肾为生命之根。腰的转动结合意守丹田,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同时也培养丹田元气。腰转动使腹部肠胃产生按摩及带动周围各脏器的气血流通,“腹内松净气腾然” ,后天之本的脾胃功能得到改善,营养吸收也好了,还能起到后天养先天之功。并且“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之海” ,古代养生家讲:“若要不老,还精补脑”。人体之“本”的功能好了,身体自然强壮、寿命自然延长。

    三、呼吸绵绵
    太极拳练习时的呼吸比平时要深、长、匀、细。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 “气行则血行” ,呼吸绵绵深长则进一步加强了气血的运行,并利于心静。虽呼吸之气与内气是不同的,但人们通过合理的呼吸调整,证实可以起到“以外引内”的作用。太极拳的内气鼓荡,就是靠呼吸去鼔荡,“呼吸通灵,周身无间” ,有研究表明:动物通常可以活到发育期的七倍,而人类却只有三、四倍;其原因在于胸式浅呼吸大大限制了人的肺活量。而太极拳要求从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深、长、细、匀的逆腹式呼吸、拳势呼吸;但这是中级后的事。其实际是起到调和脏腑,吸纳精气,排除浊气,促进新陈代谢。经科学研究氧气的吸收约可增加一倍;膈肌的大幅升降,对肠胃等消化器官起到良性按摩,有增强食欲,提高消化力的作用;胸肋的上下和背肌的升降对胸背部的经络穴位起到了疏导按摩(胸背部的穴位直接连接五脏六腑)。调气均息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鼓荡人体元气疏通经络,并有升清降浊的作用。太极拳的拳式呼吸源于导引吐纳,太极拳运动即是意气运动。

    四、动静虚空
    老子《道德经》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是指宇宙万物,无不以动和静的协调合作得以生存发展。任何事物都是先必得其静,然后得其动,动静互相依存,互为其根。“静”是许多内家功夫的基本要求。如道家在《金丹真传》中说:“大道全凭静中得”,《武谚》中说:“能动能静,所以长命”,近代太极拳大师杨澄甫也说:“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不难看出,太极拳是动静结合的拳术,先是“动中求静”,“静中常养虚灵气,动时绕有盘空意” 。内家功夫只有静中才能得到。大家初始学拳要去记动作,并力求准确,凡认真学拳的人这时杂念是不多的,但基本会练后有些人反而思想要开小差,这时要在手眼身法步上更准确、更协调,做到周身一家,并注意练拳符合各项要求,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沉胯、立身中正、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圆活舒展等,随着功夫的进步,用意也不同,这样既可以一念代万念,还培养元气,气遍周身、畅通经络。但用意要谈,不要影响心静。练拳时与大自然静静地交融,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天人合一,生机无限。“道法自然”,“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阴符经》)。练习太极拳,随着入静的加深,大脑中的念头越来越少。即使周围有人说话,或鸟叫,对内心也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大脑如一潭清澈的湖水波澜不起。这样逐渐进入清静。也就是识神逐渐退位,只有识神退位元神才能主持,元神用事才能使体内的元气发挥作用。这时身体自动进入“排病气、采正气、养元气、用内气”的状态。这就是“静中求动” 所求的“真动”。只有大脑摆脱内外干扰,人体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唯道集虚” ,练太极拳做到心中“虚极静笃”,就会有“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 ,体内元气得以补充。技击也一样,前人总结说:“太极拳应敌时,其最妙处在以虚静胜人,故太极拳实以无法为法。” 也就是“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太极拳高层的境界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五、健脑开智
    其实“静”就是练心神大脑。太极拳大师说:“太极拳所练在神” 。“气”是受“意”所指挥的。武术院前院长徐才认为,久练太极拳益智是一大功效。科学研究也证明:太极拳锻炼能增加大脑神经内核糖核酸的含量,含量越多蛋白质合成越快,这也就意味着接受和记忆功能的增强。这种大脑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智力开发的过程。我们有这种感觉,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太极拳的练习中,进入一种空灵、宁静的最佳状态,忘掉烦恼,抛弃浮躁,与大自然暂时的融合、浑然一体时,会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一套拳打下来,清新怡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今年,中央直属机关也成立了太极拳协会,可见太极拳健身益智的显著功效已经被国家高层肯定和接受了。
    前些年,美国有研究报道:人在运动后,大脑里会产生一种吗啡呔类物质,称为“脑啡呔”。“ 脑啡呔”好象快乐元素,使人心情愉快,这种感觉可以保持24小时,所以我们要天天运动。练太极拳是符合“动静乐寿”的养生之道的。
六、练拳合道
    《拳论》中说:“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此不用拙力,纯以神行功效著矣!”人体好象一只瓶,里边盛满了水或其他东西,再装美酒就装不进去了。道家说:“中空道通。”我们只有从心神、大脑里排除各种念头和干扰,身体放松,才能吸纳天地之阴阳、日月之精华。人调整到这个状态,好象收音机的波段调到正对广播台的发射频率,就可以接受外界的能量,与天地往来。这就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
    《黄帝内经》提醒:“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  。通过练太极拳,体悟人生,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尽量避免七情六欲的干扰,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每天精力充沛,这样才能使行动敏捷,思维不乱,遇事不慌,有极强的应变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养生必须养性。古代道教仙家选徒弟时,要先看他有没有仙风道骨。道骨即是人的骨骼,身材、相貌是否符合修道的要求。譬如师父摸摸欲修道之人的后脑勺,如果骨头凸出,那么在练气通过玉枕关时就不容易,因此,道骨是指学道之人的身体。仙风按现在的说法是指人的思想修养、性格、心胸。如果一个人尊师重道,为人谦和,做事踏实,不贪不欺,处世乐观,云水胸怀,意志坚定,又有悟性,这就是有仙风。这是道家对选择接班人、修炼高层功夫的要求。也是内家拳深入修炼的要求。
当然,一般的打打太极拳是没有那么多要求的,就是做做“太极操”,也会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坐得累时伸伸懒腰也会感到很舒服。以前有一位青年女子,学拳二十多天,体质就明显改善了,太极拳是一层功夫有一层功效。科学无止境,功夫也无止境。太极拳的层次比较高,甚至可以开发人体潜能。

    七、明理实修
    练习太极拳不但要熟练每一个动作,还必须重视功法、功理。在过去的冷兵器时代,武术传授比较保守,往往是“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理”。这是武术的行规、门风所约定俗成的。这也反证了功法拳理的重要性。各派太极拳的谛造者也是因为掌握了太极拳的拳理、要领;他们入规矩而出规矩,创造了陈、楊、吴、武、孙等不同风格的流派。武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大师说:“打拳打个理。”当代武术大师王培生在美国教拳时也说:“习太极拳,太极之理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太极拳也”。只有了解并掌握太极拳的拳理、要领、特点,才能练好太极拳。我们不但要接受老师的指导,平时自己还要看一些太极拳的书、光盘,提高理论知识,了解太极拳的练法;如有心得体会,要相互交流,以利共同提高。
    太极拳养生健身是建立在真修、实炼、身参、体悟的基础上的,并持之以恒。练拳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老话说:一日练功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坚持不懈,生命不止,运动不息。有的人推脱忙,没有时间练太极拳。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刀钝了砍柴怎么会快呢?不要等到有一天突然发现疾病,或突然倒下了、住院了,你才想起平时应该健身养生,有的人一倒再也没有起来,想练再也没有机会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养生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事,只能自己去实行!天底下的事情只有自己真正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主动去做,才能取得结果。
,八、注意事项
    首先要有决心、信心和恒心。虚心拜师学拳,钻研拳理,坚持操练。同时还要注意相关事项:1、起居要随天时而变,如春三月要早睡早起,夏三月要晚睡早起,秋三月要早睡早起,冬三月要早睡晚起;一般提倡晨练,晚上有时间也可加练。醉后饱食、饭后一小时内不宜练拳。2、练拳场地地面平整,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噪声就好;如有旁山依水,花木茂盛的避风藏气之地则更为理想。太极拳前辈说:“练太极拳极需择一安静的练拳场所,避开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在内外皆静的状态中探求拳势理法。”3、练拳时服装宜宽松些。练拳一般要半小时以上,有条件时间长点效果更好,时间太短,恐难见功效(如练拳时心不在拳,恐怕时间最长也是浪费)。运动量要慢慢增加,拳不打乏力。4、初学者拳路宜简单些少些,先要入门,掌握所练之拳的动作、要领。不要贪多,读来读去一直读小学,收效不大;“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 ,运动之方法贵在少而精。有的人一生只练一种拳,反而出成效。5、练拳之前先做一下准备活动,如压压腿、弯弯腰、转转臂、转转膝关节,或站一会桩,体验一下松静。6、练拳时要按照拳理、拳法认真的放松的按层次要求进行练习(这一点很重要)。7、收势后可稍站几秒钟,然后缓行几步收功。拳后不要用冷水洗手、洗脸、洗头。8、大风大雾大雨雷电这些恶劣的天气不宜练拳,暴冷暴热也要小心。在过饥过饱、情绪不稳定或身体特别不适时不要练功。健身贵有度,养生重在悟。

    九、太极拳好
    毛泽东提倡增强人民体质“打太极拳”,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俩位伟人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指明了一条健康大道。现在练太极拳受益的人非常多。
    练太极拳是不会“走火入魔”的。这一点有别于练静功,它是“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 。太极拳是“性命双修、形神俱养、心身并育” 的拳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兵学、武学、养生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精华于一体的历史产物。对青年人来说,可以促进肌肉与骨髂的生长,对中、老年人,对体弱、有慢性疾病者尤为适宜;对那些工作长时间坐着不动、应酬多、工作压力大、精神紧涨、亚健康的人也非常有意义。对健康者能够增强体质,治“未病”,并有修性养心之功效。对于武术爱好者炼之,可以调节激烈拳种之不足。对于爱好传统文化者,可以得到身参、体悟、心证。总之,太极拳是适应面最广的拳种。
    国际武术联合会原主席徐才在上个世纪就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保健的世纪。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必将在下个世纪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武术的前景必定是美好的”。最后,希望大家能自觉爱护自己的身体,热爱太极拳,练拳健身养生,让太极拳伴随终身!
    写于2011年9月7日



Copyright © 2007 - 2011 余姚市精武体育会版权所有
世界精武联谊会成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浙ICP备08103200号
信息管理登陆